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多致病因素的消化系统慢性疾病,以“胃固有腺体的丧失”为特点,公认为一种胃癌前状态
1。我国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较高,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一般与胃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2。2014年纳入8892例有上消化道症状且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慢性胃炎患者横断面调查表明,在各型慢性胃炎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比例为17.7%
3,而目前我国基于内镜诊断的慢性胃炎患病率接近90%
4。慢性萎缩性胃炎如何发生?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70%~90%的慢性胃炎患者有Hp感染
5。除了Hp感染,其他外部因素(药物、酒精、胆汁反流等)以及自身免疫问题也可导致胃黏膜萎缩,但与Hp相关胃炎表现会有所不同,如自身免疫性胃炎主要表现为以胃体为主的萎缩性胃炎,伴有血和(或)胃液壁细胞抗体和(或)内因子抗体阳性,严重者因维生素B12缺乏而有恶性贫血表现
6。另外,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通常并非单一因素所导致,这也增加了患病的复杂性,提高了诊治难度。
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同肠型胃癌发生的Correa模式即“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发展模式。据2008年大连春柳胃肠医院统计的胃癌流行病学观察结果,在近十年的研究期间,萎缩性胃炎平均每年的癌变率是0.1%,肠化患者的癌变率是0.25%,轻中度异型增生癌变率为0.6%,重度异型增生癌变率为6%
7,提示胃癌风险随着演进过程的推进而升高。另外,轻度异型增生者,大多在治疗后逆转;但重度异型增生者,癌变可能性更大
8。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一种可加以干预的胃癌癌前病变,针对性的有效治疗往往意味着早期截断胃癌进程,消除胃癌风险。
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胃癌最常见的癌前疾病,其癌变的预警和早期发现、诊断与预防,是有效地控制胃癌发病的主要手段和策略。目前广泛应用的药物治疗主要强调减缓癌前病变的效果,未来将有更多研究集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状态的改善和逆转方面,而天然药物和中药在此方面的临床价值或可进一步验证及拓展。
本文当前地址:
http://lt.86106666.com/wbjb/mxwy/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