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寒露时节,谨防九大常见病症

秋季有两种天气极易诱发哮喘。一是初秋时节,雷雨或台风来临前的几个小时;二是深秋时节,气温下降、天气转冷时。因此,寒露时节,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很高,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此节气的养生重点是加强身体锻炼,注意早晚不要受凉,对过敏性疾病积极预防。

寒露时节要防止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因体质过敏而引发上述疾病的患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平时要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和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
寒露后往往多秋风、秋雨。在这段时间容易发生和流行的疾病主要有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腹泻病等肠道传染病。秋季是肠道传染病全年发病的第二个高峰期,发病往往比夏季的第一高峰期还要多。

如果秋季还在大量生食瓜果,势必会助湿邪,损脾阳。而脾阳不振,则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也就会随之发生。因此,秋季之后应少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在寒露时节要预防凉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适量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西洋参、沙参、百合、川贝等,对缓解秋燥有良效。同时,还要注意食物的

寒露过后,气温狂降,若下雨则更为明显,人非常容易感冒。因此,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不能袒胸露背,睡卧不可贪凉。所谓“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又有“寒从脚上起”的说法,都是老一辈们在用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个时节,已经不再适合穿凉鞋、凉拖鞋了。

通常皮肤瘙痒以躯干为主,大腿内侧和小腿屈侧、关节周围也常见。痒为阵发性,轻重和持续时间不一,吃了刺激性食品或温度升高时易诱发或加重。这个季节,沐浴不宜过勤,不用碱性大的肥皂或沐浴露。保持大便通畅,可排除体内积聚的致敏物质,避免诱发瘙痒。

秋季气候干燥,大便随之也会干结难排,表现为便次减少,粪质坚硬,病人常伴有左下腹腹胀感、欲便不畅等。秋燥时节,医学专家建议,有习惯性便秘的,每天要多喝温水。

秋季冷暖多变,寒而复暖,暖后又寒,使人防不胜防。这样的季节,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明显提高,高血压病人秋冬之交血压往往较夏季的血压增高20毫米汞柱,容易造成心脑血管血液循环的障碍。预防秋季寒湿入体、感冒受寒,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是相当重要的。

深秋天气转冷,人体进食中枢受到寒冷刺激,引起食欲增加,饭量增大,若多食肥甘厚味,则体内血尿酸产生过多,容易发生痛风。这里特别提醒痛风患者,为防止夜间尿液浓缩,可在临睡前或半夜增加饮水量。

由于气候转凉,人们的食欲随之旺盛,使胃肠功能的负担加重,也会导致十二指肠溃疡的发作。因此,有过这类病史的人,大鱼大肉等容易生火的食物尽量少吃,饮食结构要以清淡为主。在吃海鲜和烧烤时,一定要注意新鲜度。

本文当前地址:
http://lt.86106666.com/yydt/1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