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 | 世界肠道健康日,你的肠道还好吗?
1958年5月29日,世界肠道健康组织(WGO)创始人HenryCohen博士提出,要把5月29日这一天,永久的成为″世界肠道健康日″。据《生命时报》的最新调查,在中国因生活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滥用抗生素药等原因而导致了每年有超过10亿人次出现腹泻或便秘症状,新增大肠癌患者达40万。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人受便秘影响,70%的国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肠不适,大肠癌在中国所有肿瘤的发病率中排名第五。
大肠癌已成中国三大癌症之一;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直肠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病死率也跃居前列。这一系列的惊人结果告诉我们:肠道健康不容忽视。
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结肠长约1.5m,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四部分,呈“M”型围绕在小肠周围。直肠长约10-14cm,位于盆腔内,直肠下接肛管,长约3-4cm,肠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构成。息肉广义指任何突出于肠道粘膜面的隆起性病变,狭义指来源于大肠粘膜的局限性隆起,可单发、可多发,其中腺瘤性息肉为癌前病变,应予切除。
大肠息肉约占肠道息肉的80%,大多数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随年龄增加。
(1)环境因素: 主要是与饮食方式有关,高脂肪饮食、低纤维素饮食、吸烟、饮酒等与肠息肉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2)遗传因素: 肠道息肉综合征: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Gardner综合征、Turcot等,属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具有家族史,癌变率高。
(3)慢性肠道炎症。
具有肠道腺瘤或癌的个人或家族史者;40岁以上最近出现肠道症状尤其是便血;有结肠憩室、胆结石、胆囊切除术等病史者。
大肠息肉的分类方法很多,当前国内外较广泛应用的是Morson的组织学分类法,把大肠息肉分成肿瘤性、错构瘤性、炎性和增生性(化生性)四类。腺瘤性息肉为癌前病变,错构瘤性息肉与癌的发生关系不明,一般认为很少发生癌变,炎性和化生性息肉与癌无明显相关,但部分可演变为腺瘤。
根据腺瘤中绒毛成分所占比例不同将腺瘤分为管状(绒毛成分小于20%)、管状绒毛状(绒毛成分在20%~80%)、绒毛状(绒毛成分大于80%),以管状腺瘤最为多见,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高,癌变率越高。有“正常肠上皮-增生性改变/微小腺瘤-腺瘤-癌”的规律。
表现为正常细胞过度生长和组织结构紊乱,非瘤性但有肿瘤样增殖的特征。
增生性息肉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直肠。
炎性息肉常继发于各种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大肠息肉临床上常无症状,多数病人是偶然发现。其他可能的临床表现有:
(1)便血:部分息肉表面糜烂、出血,可表现为便血,出血量少时仅表现大便隐血阳性。
(2)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或便秘。
(3)非特异症状:如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
1、肠镜检查
2、钡灌肠、大便常规+潜血试验等。
1.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2.高频电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3.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
4.粘膜切除术:适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5.粘膜下剥离切除术:适用于巨大扁平息肉、粘膜下肿瘤、早癌等。
6.外科手术切除:部分较大的息肉、病理提示癌变内镜不能完整切除者。
1.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观察有无腹痛、便血、发热等症状;
2.禁饮洒,禁辛辣刺激性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饮食
3.定期复查结肠镜。
大肠息肉的癌变率主要与组织学类型、不典型增生程度及息肉大小有关,一般大于2cm、绒毛状腺瘤、重度不典型增生、广基腺瘤癌变率高。
大肠息肉及早期大肠癌常无特异性症状,如果有排便习惯改变或大便性状异常,或有腹部不适、便血等,或上述的高危人群,建议到消化科门诊就诊。
青岛京北胃肠医院是青岛市医保定点机构,科室引进新一代奥林巴斯无痛电子胃肠镜、C14呼气检测系统、胃肠脉冲导融治疗系统、肠道透析整复系统等设备,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诊疗方式,能够针对性的治疗久治不愈的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出血、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胃下垂、幽门螺旋杆菌、食管炎、口臭、便秘、结肠炎、直肠炎等各类胃肠道疾病,是青岛地区为数不多的专业胃肠诊疗机构之一。
如果您有胃肠方面的疑问,可以点击扫描底部的“二维码”直接与我们的专家进行咨询!
本文当前地址:
http://lt.86106666.com/yydt/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