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养生要点:过好四道关,记住四不宜
小暑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炎热也,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小暑前后天气持续在30度以上,符合小暑天气的特点。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气温呈上升趋势,随着7月18日入伏,高温、高热、高湿的天气将频繁出现。这时节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多高温,而北方除了高温,雨水亦随之增多,出现高温湿热天气。
暑者,太阳直射到地面的热也,大暑大热,小暑小热。故小暑节气,虽然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但是骄阳普照,地热蒸腾,实际上也是很热的。所以小暑开始,就要开始防暑避暑了。
为了避暑热,很多人喜欢整日靠电风扇和空调来降温防暑,殊不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中医认为,酷暑季节,人体内的阳气向上向外运行也达到旺盛之时,阳热在外,人体应该顺应阳气的升发,适当活动以使汗出散热,顺应夏三月的养生规律。
但也要注意一方面不能过于剧烈活动过汗伤津耗气,另一方面也不能整日处于空调环境,尤其是不能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也不能出汗后直接吹风扇,更不能直接吹空调,否则汗出当风,容易感受风寒湿等邪气而令人生病。
所以小暑要防暑避暑,应该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科学合理的饮食,做好防晒措施以及及时合理的饮水。
小暑时节,气候炎热,由于阳气浮越于肌表,中焦脾胃处于相对虚寒状态,脾胃的运化相对不足,所以人们食欲降低、胃口不佳、肠胃不适。
有民谚称“小暑大暑,有米也懒煮”,意指天气太热了,人的食欲下降,连三餐都懒得准备。酷暑时节,人们可以通过适当的“食疗”来改善对热天的不适感,适当进食性味甘凉、具有清热去暑作用的食物,比如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等,用冬瓜与莲叶、薏米烧汤喝,也是以清暑热的清凉饮料,但脾胃虚寒的人们需要注意不能过食西瓜、绿豆等偏寒偏凉的食材,尤其是冰冻的瓜果及饮料等。
中医理论认为,心通于夏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故时当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情绪容易激动,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容易发作。因此需要时刻调节情绪,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以符合“春夏养阳”。
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遇事不可过激,如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等,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
中医认为冬为阴,夏为阳。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等。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一不宜风扇空调直吹
二不宜空调温度过低
三不宜贪食冰冻瓜果
四不宜过食生冷寒凉
田维君
主任中医师
原大连胃肠市武警总队医院
现大连胃肠医院名老中医
坐诊时间:每周三、周日上午
毕业于广州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主任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委员,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副主任委员、执行主编。大连胃肠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大连胃肠市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会男科专委会委员。曾获武警部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都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大连胃肠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发表论文386篇,著有中医专著7部,其中《阴虚证治》、《中医虚症全书》获新医药华佗杯金奖,并获《二十一世纪人才库》金匾珍藏证书。
擅长:按照中医理、法、方、药辨证诊治呼吸科、胃肠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肝胆科、泌尿科、血液科、骨伤科、内分泌科、妇儿科、口鼻科、皮肤科、男性科、肿瘤科等各科病症。
本文当前地址:
http://lt.86106666.com/yydt/950.html